貴州庫蚊(CulexguizhouensisChenetZhao,1985)是蚊科庫蚊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貴州庫蚊

拉丁學名

Culex?guizhouensis?Chen?et?Zhao,1985

雙翅目

蚊科

庫蚊屬

形態特征

鑒別特征各足跗節有淡色環;雄蚊喙有中白環。

雌蚊中型蚊,翅長4.11-4.75mm(平均4.32)。頭:頭頂正中平覆淡棕色窄彎鱗并有淡色豎鱗,兩側及后頭的豎鱗全暗或端部色淡;兩頰有白寬鱗區并向眼后延伸形成窄白鱗眶線。喙前1/4黑,后3/4背面暗,側腹面淡,無界限清楚的淡色環。唇基稍淡。

觸須短,外面暗,內面稍淡,末節背面有淡鱗。眼鬃發達。食竇甲:食竇弓發達,側突顯著。食竇甲齒短桿狀,端鈍,背齒約30個,有尖銳的側齒簇。胸:前胸前背片有幾片淡鱗;后背片光裸;前胸側板有一小簇淡鱗。中胸盾鱗淡金黃色,前突部、翅基上位與小盾前區周圍的鱗更淡;凹陷區較暗;盾片中側位各有一自前部延伸至翅基水平的裸縱條,兩側翅基前肩窩后也各有一彎曲而短的裸縱條;小盾鱗淡。胸側板淡棕,有不明顯的暗區。中胸腹側板上部及下后緣各有一淡鱗簇。

中胸后側片上部有幾片淡鱗;中胸下后側鬃1根,偶2根。翅:翅鱗暗。前叉柄指數l.33-3.25(平均2-8),后叉柄指數1.6-3.15(平均2.065)。足:各足暗棕而有淡鱗飾。前足股節后背緣有淡色縱條延伸于全長。膝斑不明顯,脛節背面暗,后面淡;有踝關節淡環和不明顯的跗關節淡環。各跗節淡環長度遞減,各跗節腹面較色淡。中足股節前面有一淡色縱條幾乎伸達全長,后面色淡但末2/3背緣暗。

脛節前面有一不清晰的淡色縱條自基部伸達亞端部,后面色淡,踝關節淡環與各跗關節淡環長度遞減。跗節腹面色較淡。后股前面背緣暗,腹面淡,后面基半淡,末半背緣暗。膝斑明顯,主要包括脛節基部,脛節后腹面淡縱條延伸至末端黑環,踝關節與各跗關節淡色環長度遞減。跗節1基腹面較色淡;各跗節淡環主要包括有關跗節的基部。腹:腹節背板Ⅰ無淡色帶;腹節Ⅱ-Ⅶ背板有約占節長1/4的淡色基帶,有或無成對的中側淡色小圓斑;腹節Ⅵ-Ⅶ有淡側斑。腹節腹板主要淡色,有暗鱗摻雜。

雄蚊似雌蚊。喙基2/4和端1/4為暗區,基暗區和端暗區之間為界限清楚的淡色環。觸須長于喙,長出部分約與末節相等,節3有窄的基淡環和亞端淡環,端半腹側面約有25根約有喙徑3-4倍長的黑剛毛;節4,5有基白斑和長剛毛叢;節4腹面有明顯的淡鱗縱線。翅前叉柄指數1.7-2.25(平均1.84,19個標本);后叉柄指數1.17-1.4(平均1.91)。

尾器:抱肢基節外側有許多長毛,亞端葉三棒三角鼎立,前位兩根較粗,端鈍,后位一根較細而端尖;后部毛組有1寬葉片和1根粗壯的基位剛毛;葉片的腹位有3根約為三棒長度3/4的刺狀毛,其中之一末段擴大呈窄葉片狀。抱肢端節臂狀。陽莖側板分三葉,腹內葉末段外伸部分短而末端尖;背中葉向后延伸,末段擴大呈斜截狀,截面有輪紋;外葉有一明顯外伸的側突和一個乳突狀的亞基側突。肛側片基側臂發達,色暗,向腹內伸。腹節Ⅸ背板兩側葉各有11-15根排列不規則的剛毛。

幼蟲頭:觸角有基黑環,干基2/3色淡,有小刺,端1/3色暗,有稀疏小刺;

雙翅目蚊科(上)庫蚊亞科407

A位于近端1/3處;2,3-A亞端位。頭毛1-C毛狀,色淡,長約為基距的3/5;4-C細短,單枝,偶分2-3枝;5-C通常分5芒枝(4-6);6-C通常分4芒枝(3-5);7-C分7-8芒枝;8-C分3-5枝;9-C分2枝;10-C分2-3枝。頦每側均有10個齒。胸:胸毛1-3P均單芒枝,約等長;4-P分2枝,偶分3枝;5,6-P單芒枝,7-P分2芒枝;8-P分2芒枝,偶不分枝;14-P不分枝,簡單,1-M不分枝或分2枝;2-M2-5分枝;3-M單枝;4-M分2枝;8-M分6-8枝;9-M分6枝;

1-T分3-6枝;2-T多數不分枝(1-2);7-T分6-9枝;9-T分5-8枝;12-T單枝;13-T6-8分枝。腹:腹毛1-Ⅰ分3-7枝;1-Ⅱ分3枝(2-3);1-Ⅲ分2枝;1-Ⅳ分2枝;5-Ⅰ分5-9枝;5-Ⅱ分2枝(1-3);5-Ⅳ分2枝(1-2);5-Ⅳ多數分2枝(1-3);5-Ⅴ分2-6枝;5-Ⅵ分3枝;6-Ⅰ分3枝(3-4);6-Ⅱ分4枝(3-4);6-Ⅲ-Ⅵ分2枝;7-Ⅰ分2枝。櫛齒末端繸狀,28-57個,排成一齒區。呼吸管細長,基部最寬并逐漸向端部變細,指數6.3-8(平均7.0),為尾鞍的3.05-4.7倍長;梳齒通常10-14個(6-14),基位1-2對約為與著生處管徑等長或略短,第3-4對約為著生處管徑的2/3長。尾鞍有小刺。腹毛1-Ⅹ不分枝(偶2分枝);2-Ⅹ分2枝;3-Ⅹ不分枝,4-X12株。肛鰓長于尾鞍。

棲息環境

幼蟲孳生于水溝、水池、沼澤、臨時積水

分布范圍

貴州(貴陽),云南(下關),四川(峨眉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