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稱次品市場,也稱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

檸檬市場的存在是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于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價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壞,對于平均價格來說,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壞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由于平均質量又因此下降,于是平均價格也會下降,真實價值處于平均價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漸退出市場,最后就只剩下壞商品。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者便會認為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壞的,就算面對一件價格較高的好商品,都會持懷疑態度,為了避免被騙,最后還是選擇壞商品。這就是檸檬市場的表現。

中文名

檸檬市場

外文名

The Market for Lemons

也稱

次品市場

定義

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

基本簡介

“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皺幟省笔袌鰹榇纹肥袌龅囊馑?。當產品的賣方對產品質量比買方有更多信息時檸檬市場將會出現,并且低質量產品會不斷驅逐高質量產品。

檸檬市場的存在是由于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于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價格。由于商品有好有壞,對于平均價格來說,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壞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由于平均質量又因此下降,于是平均價格也會下降,真實價值處于平均價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漸退出市場,最后就只剩下壞商品。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者便會認為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壞的,就算面對一件價格較高的好商品,都會持懷疑態度,為了避免被騙,最后還是選擇壞商品。這就是檸檬市場的表現。

基本定義

檸檬在美國俚語中是“殘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參見阿克洛夫1970年發表的論文《“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檸檬市場是在分析信息不對稱時提到的,旨在說明逆向選擇導致了市場的低效率,市場失靈。

檸檬市場是次品市場。以勞動力市場為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雇主只愿意付最低的工資,因此也就只有那些勞動效率比較低的工人愿意工作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沒有效率的平衡。如果信息對稱的話,雇主知道每個人的工作能力,來提供相應的工資,那每個人都愿意工作,這樣生產力才能達到最大化。

大家所說的二手市場,只是檸檬市場的一個特例。因為比如說新的產品你可以認牌子,廠商可以提供品質保證,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而在二手市場里,都是舊貨,光看品牌是不能保證你買到的就一定是質量好的的。在二手市場里信息十分不對稱,所以買東西的人只愿意出最低的價格。而價格低的話也就只有那些質量比較差的東西會有人愿意賣了。

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以一篇關于“檸檬市場”的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并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國內汽車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阿克羅夫在其1970年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買者惟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

開創

1970年,31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發表了《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開創了逆向選擇理論的先河。他憑著該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并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該論文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后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該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結果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其妻子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自2010年起擔任美聯儲副主席。

案例

二手車市場

喬治·阿克爾羅夫在其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的論文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愿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后導致二手車市場萎縮。

為了清楚的說明這個現象,我們假設市場中好車與壞車并存,每100輛二手車中有50輛質量較好的、50輛質量較差,質量較好的車在市場中的價值是30萬元,質量較差的價值10萬元(盡管經過維修,換新后)。

二手車市場的特性是賣方(經銷商或原車主)知道自己的車是好車或壞車,但買方在買賣交易時無法分辨。在買方無法確知車子的好壞時,聰明的賣方知道,無論自己手中的車是好車還是壞車,宣稱自己的車是為“好車”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買方無法分辨)。盡管市場中有一半好車、一半壞車。但如果你去問車況,賣方必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們的車是好車。但消費者真的會以好車的價格向賣方買車嗎?不會!買方知道,他買的車有一半幾率是好車、有一半幾率是壞車,因此最高只愿出價20萬元(20=10x1/2+30x1/2)買車。

此時不幸的事情陸續發生,市場擁有的好車的原車主開始惜售,一臺30萬元的好車卻只能賣到20萬元,有一些車主寧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愛,因此好車逐漸退出市場。當部分好車退出市場時,情況變得更糟。舉例而言,當市場中的好、壞車比例由1:1降到1:3時,消費者此時只愿花15萬元(10x3/4+30x1/4)買車,車市中成交價降低(由20萬降至15萬)迫使更多的好車車主退出買賣,到最后,車市中只剩下壞車在交易,買賣雙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種市場的無效率性(好車全部退出市場)。

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是檸檬市場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

這樣構成檸檬市場

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簡單說來,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貨幣的接受方對貨幣的成色或真偽缺乏信息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提供價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貨幣的一方)相應地也會想辦法用更不足值的貨幣來進行支付,最終導致整個市場充斥劣幣。

就業歧視問題

檸檬市場效應同樣可以對就業歧視問題進行解釋。有些雇主拒絕在一些重要崗位上雇傭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并非因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見,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潤最大化”原則的后果。因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況下,在這些雇主看來,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便成為其社會背景和素質能力的一個信號。當然,對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教育體系可以給出一個更好的衡量指標。

它可以通過諸如授予學位等方法給出更好的信號。正如舒爾茨1964年寫到的,“教育開發一個人的潛能,啟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過接受教育,一個人的能力才可被發現和挖掘,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碑斎?,一個沒有接受到任何訓練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潛質,但在一個公司接納其以前,這種才能一定要經過教育體系的“鑒證”。這個“鑒證”的體系一定要有權威,具有可信度。

而我們知道,由于在美國,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是在貧民窟學校完成學業。來自貧民窟學校的鑒證的可信度比起一些正規的名牌學校來說,要低得多。這使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的就業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因為在雇主不信任一些學校的“鑒證”時,對他而言,在重要的崗位上雇用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這類似于購車者花費較多的金錢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車”市場上買車。

正如購車者會去買一輛新車一樣,雇主會在那些他認為“可能能力較高者較多”的市場中挑選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強對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可以提高一個群體的素質,提高其“鑒證”的可信性,最終改善一個群體中成員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狀況。

股票市場問題

檸檬市場這個概念對股票市場也是受用的。在我國股市中,從“鄭百文”、“ST猴王”,到“銀廣夏”無一不是踩著信息不對稱的鋼絲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終發現了那枚光閃閃的硬幣的另一面時,市場開始逆向選擇,鋼絲斷裂,股價大跌,股民喪失信心。所以證監會才會加大監管力度,要求充分披露信息,清除股市中的“檸檬”,重塑股民信心。

品牌戰略

據不同的經營理念,至少可以將企業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趁混水摸魚,過把癮就死”的企業,另一類是想長期持續成長,做大做強,成就百年老店的企業,這類企業常常就是晉級行業領導者的“種子選手”。

對于前者,檸檬市場則是他們的樂土,對于后者,檸檬市場則是品牌殺手。

在“檸檬市場”中,品牌商是最大的受害者,要擺脫檸檬市場之困,有兩種方法:一是跳出檸檬市場;二是打破檸檬市場。

跳出檸檬市場,這是直覺的做法,但未必是一種長效做法。一般而言,通過差異化可以跳出“檸檬市場”,也可因差異化而取得豐厚的超額利潤,但同時也會吸引其它的品牌跟入,結果還是可能等于從一個檸檬市場進入另一個檸檬市場。因此,對于品牌商而言,打破檸檬市場,成了他們的“華山一條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