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是一所特種作戰、情報偵察領域的高等教育院校,是全軍偵察特戰人才培養基地、全軍高中級狙擊手培訓中心、全軍軍事體育人才培訓中心、特種作戰理論和戰法訓法研創中心。

學院溯源于解放戰爭初期創建的冀熱遼軍政干部學校、解放戰爭末期創建的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第三分校和1978年開辦的國際關系學院偵察與特種作戰指揮專業,2017年7月,原特種作戰學院和桂林綜合訓練基地合并組建成為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橫跨廣西、廣東和湖南,在桂林、廣州、衡陽、株洲共設8個營區,有11個本科專業;有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2個重點學科建設方向;有教員500余人,其中高職教員14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256人。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簡稱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創辦時間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軍事類

學校特色

陸軍兵種指揮類高等教育院校

主管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現任領導

院長:黃新炳、政委:程伯福

本科專業

11個

碩士點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

地址

象山營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崇信路33號

院校代碼

91009

知名校友

劉珪、扈華國、王亞林、莊須周

歷史沿革

特種作戰學院

特種作戰學院一脈源于軍事體育綜合訓練基地,始于解放戰爭初期創建的冀熱遼軍政干部學校,后經廣東軍政大學、第25步兵學校、解放軍體育學院等多個階段;一脈源于原國際關系學院在1978年開辦的偵察與特戰專業。

2011年,國際關系學院偵察與特種作戰指揮專業從南京轉隸至廣州,與軍事體育綜合訓練基地合并組建特種作戰學院。

桂林綜合訓練基地

1949年,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第三分校創建。

1958年,學校遷至桂林。

1986年,更名為桂林陸軍學院。

2005年,與原廣州軍區通信訓練大隊合并組建廣州軍區綜合訓練基地。

合并發展

2017年7月,原特種作戰學院和桂林綜合訓練基地合并組建成為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桂林象山營區大門,“忘戰必危、怠戰必敗”時刻警醒不忘使命

廣州營區校址源于黃埔軍校燕塘分校舊址,也是廣州起義主戰場之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有11個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作戰指揮(特種兵初級指揮)、作戰指揮(傘訓初級指揮)、作戰指揮(空降兵初級指揮)、偵察情報(海軍陸戰初級指揮)、偵察情報(偵察兵初級指揮)、指揮信息系統工程(特種兵初級指揮)、指揮信息系統工程(海軍陸戰初級指揮)、指揮信息系統工程(偵察兵初級指揮)、作戰指揮(特種兵初級指揮)、作戰指揮(傘訓初級指揮)、作戰指揮(空降兵初級指揮)

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有教員500余人,其中高職教員14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256人,有援外教學、出國留學和國際維和等經歷的97人,曾參戰并榮立戰功者6人,擁有世界冠軍、全國冠軍比賽頭銜者19人,全軍比武競賽尖子21人,軍隊育才獎97人,全軍優秀教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

世界冠軍、全國冠軍:馬和太、卞金濤、祝林芳、宋美霞、馬運浩、陳小捷、華璐、曹廣奎等

全國三八紅旗手:祝林芳

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祝林芳

全軍十佳運動員:祝林芳

全軍優秀射手:華璐

“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祝林芳

院級“最美奮斗者”:高空傘降教學團隊、蘇友芬、華璐、朱波等

馬和太,攀巖全國冠軍,帶隊獲世界冠軍10余次

卞金濤,武術散打65公斤級全國冠軍

祝林芳,全軍十佳運動員,五獲跆拳道世界冠軍

宋美霞,世界軍體跆拳道錦標賽女團七連冠成員

馬運浩,連續八年蟬聯全國拳擊錦標賽54公斤級冠軍

陳小捷,中國第一位攀巖世界冠軍

華璐(左2),享譽全軍的狙擊女教頭,多次率隊征戰國際軍事賽場

曹廣奎(左5),“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大賽團體冠軍成員

參加陸軍戰術理論授課比賽凱旋

榮獲陸軍“教壇之星—2020”教學比武競賽總分第一名

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有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2個,院級重點學科建設方向2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軍事、體育

院級重點學科建設方向:特種兵作戰、偵察兵作戰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有4個專業領域,軍事共同、專業技術訓練場90余個,多種作戰地形綜合訓練場4個,總面積1.3萬余畝。

教學成果

截至2021年5月,學院獲教學成果獎13項,其中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

學生成績

截至2021年5月,學院在校學員參加全軍及全國各類競賽,共193人次獲全國全軍一、二、三等獎共61項,其中參加全軍軍事數學建模競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解放軍賽區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4項,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獲解放軍賽區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參加全國和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參加“精武-2018”軍事比武競賽以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象征比賽最高榮譽的“精武之劍”;在校學員中,三等功臣229人,二等功臣59人,一等功臣3人。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學院承擔科研項目347項,獲科研成果獎52項,其中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事科研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論文

題名

作者

來源

發表時間

禮樂視角下的齊晉鞌之戰解讀

張延霞

作家天地

2022-02-25

一種基于幾何光學原理的液體擴散系數測量裝置

楊越童、王士強、丁澤祥、夏偉民、熊家俊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2-01-13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快速去霧

廖章回、姜闖

測繪學報

2021-12-16

應用太陽能電池的智能除藻勘測船設計

郭棟材、郭樂天、姜海波

電子世界

2021-10-15

傾斜攝影測量的城市戰場環境三維建模及可視化

廖章回、朱偉、韋敏杰

火力與指揮控制

2021-10-15

巴西柔術訓練方法芻議

宋海港

體育視野

2021-08-01

亞高原訓練對高原駐訓新兵血液流變學的研究

劉濤波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21-05-30

基于關聯數據的開源情報語義聚合框架研究

陳春燕

圖書情報導刊

2021-05-25

智能雷在特種作戰中的應用

李歡、劉欣璐

現代防御技術

2021-04-15

高速安全控車探析

王文廣、張冬貴

時代汽車

2021-04-05

數控技術在汽車零件加工中的應用

張文娟

內燃機與配件

2021-03-30

Matea Jelic(-67kg級)技戰術運用特征及對策研究

祝林芳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21-03-10

《哪吒鬧?!返膰嬕蛩胤治?/span>

劉金元

大眾文藝

2021-01-25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截至2020年7月,學院辦有《特種作戰學報》和《軍事體育學報》。

《特種作戰學報》是全軍特種作戰領域綜合性學術期刊。

《軍事體育學報》是由總參謀部政治部主管、解放軍陸軍特種作戰學院主辦的體育學術刊物,主要反映高等院校、部隊和體育科研部門有創新性的科研學術成果;主要欄目有基礎理論、軍事體育、體育社會學、部隊體育、訓練與競賽、運動人體科學、院校教育;2003年獲總參優秀期刊提名獎,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入期刊。

文化傳統

院徽

學院院徽全部要素包含3個模塊、9個部分:

通用元素和基本屬性:五角紅星與八一字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核心,代表性質和方向;長城,寓意守護國土安全的基本功能;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是最基本的文字標識。

特色元素和專業屬性:紅色閃電,寓意特戰官兵“鐵血忠誠”、“一招制勝”的信仰底色和職能使命;三支羽翼組成的翅膀,既指海陸空三棲作戰的基本樣式,也呈現學院轉型重塑、換羽騰飛之勢;雙色利刃,緊扣《孫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勝”的特種作戰戰術起源。

輔助元素和精神屬性:虛擬的網絡地球,強調特戰人才要立足國際視野、搶占科技前沿;兩條折線,勾勒出狼眼睛的輪廓,使院徽整體神似戰狼,彰顯特戰尖兵的戰斗精神;書本底座,寓意學院人才培養托起特戰力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文化活動

學院曾舉辦“迎新春?送春聯”、“誦讀經典·追思先烈·奮斗強軍”清明詩會、百名教授推薦主題書展、“致遠”讀書會、特戰主題電影賞析、“傳遞書香”書刊贈閱、“閱讀之星”評選等活動。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黃新炳

政委

程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