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邊魚也叫鉗魚(qiányú),是北美洲主要的鯰魚品種。它的官方產地為美國的密蘇里州、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和田納西州,它的俗稱是“鉗貓(channel cat)”。它又叫斑點叉尾鮰,通常產卵于裂縫、洞穴中。

動物界

鯰形目

鮰科

中文學名

梭邊魚

中文別名

鉗魚

性味

味甘性平

產卵環境

在裂縫、洞穴中

簡介

梭邊魚就是指鉗魚,兩者是一樣的,是北美洲主要的鯰魚品種。它又叫斑點叉尾鯝,具有肉厚無刺,皮滑肉嫩,肥美味濃的特點。鉗魚的營養價值極高,具有大鮮、大補的特點,通常用來做成煲仔菜,尤適合用榨菜來燜制,以吊出其鮮味,吃時鉗魚鮮美嫩滑,別有一番滋味。[1]

生長環境

梭邊魚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稱溝鯰(ChannelCatfish),屬于鯰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魚類。斑點叉尾鮰天然分布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區,以后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F為美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斑點叉尾鮰是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于1984年與云斑鮰同時引進的一種鮰科魚類,經過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證實該種魚適合我國大部份地區養殖。棱邊魚多生長于水質無污染的沙質或石礫底或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咸淡水水域生活。[2]

外形特征

斑點叉尾鮰體型較長,體前部寬于后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線孔。頭部上下頜具有深灰色觸須4對,其中鼻須1對,頜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頜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最短。鰓孔較大,鰓膜不連于峽部,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體重大于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脂鰭一個,尾鰭分叉較深,各鰭均為深灰色。體兩側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名稱起源

“梭邊魚”淵源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說起,當時的四川自貢鹽商徐氏以家傳腌菜,輔之各種天然香料藥材烹制河魚,烹出的魚,口感麻辣鮮香、肉質細嫩爽滑。而所烹之魚,選自金沙江流水河魚,無鱗獨刺,此魚秋冬喜到江邊覓食,當地方言“梭邊”,由此,“梭邊魚”亦成為當時千年鹽都自流井邊的一道江湖大菜,名震三江。

捕捉方法

鉗魚很容易被天然物質做成的餌料捉住,比如蟋蟀、爬行動物、小魚、鯡魚、小龍蝦、蛙、鲇魚、翻車魚和吸管。鉗魚可以被象牙皂做成的餌料抓住,還可以用有臭味的餌料來抓它,比如死魚、死龍蝦、大蒜、血液、肝臟、肉、奶酪、面團,甚至酷愛粉都可以。有時這些臭餌料可以改制成面粉球或粉末狀的物品,掛在釣魚鉤上。還可以把制好的這些掛在管子底部,慢慢地拴在釣魚鉤上。像雞肝、小蝦、狗食、魷魚和泡泡糖這些能在雜貨商店買到的東西也可以抓住許多魚。

用細頸繩、曳釣繩、樹枝繩和田埂繩釣鉗魚,都是除了傳統桿子和卷筒之外的流行的捕捉鉗魚的方式。還有的方法就是用圈子套,也叫“板條套子”,是一種有角度的入口的木圈子,再加上金屬套。特有的餌料是變質的奶酪和狗食。用鉗魚套子捕到的鉗魚一天在100個左右。

沒有安裝釣魚鉤的垂釣者要特別小心鉗魚胸部的尖刺及它鋒利的鰭。

食用功效

除了能補脾利水,還可以通氣消脹、益陰壯陽、養血補虛、養心補腎、消腫等功效,對水腫、腳氣、腰酸腿軟、痔瘡、癬疥、耳痛、沙眼都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同時還對催乳補血、預防麻疹、治療慢性腎炎、防治肺結核有益,幾乎老少皆宜。